首页 > 要闻动态 > 质监文化

关于准确把握基层质监局现阶段特点规律抓好区域监管工作落实的几点思考

    实施区域监管是基层质监局的重要使命之一。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以来,如何充分发挥质监部门的作用,确保各类产品,特别是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基层质监局怎样更好、更高效地履行对辖区生产企业产品的监管职责,从源头上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研究,深入进行思考的一个突出课题,从基层质监工作的实践出发,我认为有效抓好区域监管工作落实,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基层质监局现阶段的特点,遵循规律干工作,不断创新求提高。
    一、基层质监局具有“面对面、沉到底”的工作特点,要做好区域监管,必须彻底搞清楚“管”什么的问题。
    基层质监局直接面对企业履行监管职责,是没有分支机构的基层执法机关,具有“一沉到底”的工作特点。因此,要有效做好对生产企业的面对面指导,我感到,必须结合当前实际,进一步细化监管内容,促使基层监管人员搞清楚究竟“管”什么的问题。一是对食品和通用类生产企业要把好“五个关口”。第一要把好企业的资质关。针对不同的企业,检查证照的齐全性和有效性,如组织机构代码证、生产许可证、强制性认证、特种设备有关许可证、计量器具有关许可证、标准登记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看这些证照是否按规定进行了年审或有关审查,是否在有效期之内等;第二要把好原辅材料关。属于QS管理的材料看是否具备有效的“三证一报告”(营业执照、卫生许可、生产许可、检验报告),看是否有违禁的添加剂,是否及时进行了备案,看强制性认证产品原辅材料供应是否与申证单元一致;第三要把好生产环节关。看是否改变了申证时的生产条件,看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材料是否与提供的相一致,看有没有违禁物品,看生产环境、操作人员是否符合要求;第四要把好成品质量关。看产品标识是否规范,看是否有提前标注生产日期、检验日期现象,看实验室是否检验规范,看强制性认证和计量器具产品是否有超范围生产的现象,对不合格产品的检查后处理要进行加严检验;第五要把好台帐及各种记录关。看进销货台帐是否完善,看生产记录中有没有超量使用添加剂现象,看使用的计量器具是否在有效期内,看产品的执行标准是否有效,是否进行了登记。二是对特种设备相关单位要做到“九查看”。对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气瓶充装单位、特种设备安装、维修、改造施工现场以及特种设备无证生产单位的检查结合《山东省特种设备区域监管作业指导书》,重点查看使用登记、定期检验、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安全技术档案、维护保养、警示标志、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安全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应急救援措施等九方面内容。
    二、基层质监局具有“宽正面,浅纵深”的工作结构,要做好区域监管,必须彻底解决怎么“管”的问题。
    “宽正面,浅纵深”是当前基层质监局真实的监管写照,“宽正面”就是基层质监局所面对的生产企业多,从青岛八区、五市来看,各区市局监管的企业少则百十家多则几百家;“浅纵深”是指各区市局的监管人员较少,市内四区每个分局监管人员就几个人,其他基层局多的几十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解决监管的问题尤为重要。一是采取分田制方法,明确监管目标与职责。根据单位监管人员和辖区企业分布状况,建立以“块”为主的区域监管责任网,把每一个生产企业作为一个“责任田”,把每一个镇、街道作为一个“责任区”,将产品安全的生产、管理、监督三方责任,分“田”到户,做到“三个明确”,既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镇、街道的属地的管理责任,明确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管责任,形成“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经营、谁负责”,责任连带,安全共担的三重责任制。二是注重轻重缓急,突出监管重点。从基层各质监局实际情况看,监管任务普遍较重。因此,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在突出监管对象、监管产品、监管区域、监管领域的基础上,追求最大实效。要把食品、特种设备及强制性认证产品等涉及国家、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的,必须作为监管的大事、要事来抓,不能避重就轻和掉以轻心。三是推行奥运监管模式,拓宽监管渠道。在2008奥运会期间,北京、青岛两市基层的街道、乡村,共有10000多名兼职的食品安全信息员,一旦发现食品不安全事件,就会第一时间上报到市食品办,使他们成为了职能部门的 “千里眼”、“顺风耳”。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质监部门对乳制品企业实施了驻厂监管,派驻了大量的驻厂监管员,这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办法,我认为还是在拓宽监管的渠道上多下些功夫,将奥运期间好的监管模式推广下去。当前许多市民纷纷反映,如果产品检测成本能够让大众都承受的起,那样人人都会自发成为产品质量的监督员,全民监管产品安全就会成为现实。
    三、基层监管队伍素质具有“综合弱、差异大”的实际现状,要做好区域监管,必须彻底解决“管”到位的问题。
    区域监管涉及到标准化、计量、质量、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认证等多项业务,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管理工作。尽管基层质监局一直在努力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但发展不够平衡,业务能力差异大,综合素质弱的现状,仍然没有大的改观,真正能够具备综合监管企业水平的人员,少之甚少。要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要在“四个加大”上狠下功夫。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强化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 针对监管业务的多样性,由相关的业务处组织不同内容材料进行培训;针对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注重调查研究监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内容的实用性,用实际工作案例提高监管人员的实战能力;针对监管任务的长期性,制定定期培训的工作计划,健全长期的培训机制,结合实际灵活确定培训的时间和学习形式,强化培训效果。二是要加大奖惩力度,强化监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实行区域监管后基层质监局工作任务、工作压力、承担责任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调动监管人员工作积极性、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全面完成任务的使命感,我认为必须做到:健全考核机制、细化考核内容,加大奖惩力度,使所有工作人员清晰知道工作目标,有考核约束,有奖惩标准,奖者让人人眼红,惩者让人人心痛。如此,方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促进监管效果。区域监管,涉及打假、计量、标准化、质量、特种设备等环节,除了单独执法外,许多环节还要涉及内部“综合执法 ”和“联合执法”,因此,必须做到既要严格执法,又要讲究执法的方式和形式,把握好尺度和界限。严防和杜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收代罚,以罚代管,搞人情执法、人情监管和失监失管等现象的发生。四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监督的诚信环境。充分发挥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加大对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的质量知识宣传教育。如在报刊刊登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专版,在电视台节目中,进行产品质量安全专题讲座;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督导作用,每年定期组织生产企业厂长和技术骨干,进行质量法律法规和质量知识的宣传,解决企业主体责任不清、质量意识淡薄、法律观念淡化等问题;充分利用“世界标准日”、“世界计量日”、“质量宣传月”等活动平台,深入乡镇、场集市日积极宣传质量、计量、标准化相关知识,向广大消费者发放“产品安全警示牌”,公布各辖区监管电话和“12365”举报投诉电话,动员全民参与,努力营造“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诚实信用环境。